ASUS ROG Ally 電競掌機初體驗

新電腦才組完沒不到一個月,看到華碩居然搶進了 Windows 掌機的市場。發售初期相當熱賣的樣子,各電商都是缺貨狀態。七月下旬才在電商訂到一台。

時間回到 2017 年,Nintendo Switch 橫空出世,模糊了掌機與家機的界線,但我覺得這玩意真正的創新是在手持裝置 + dock 的實用化。也催生了後來 Steam Deck 和一眾 Windows 掌機,這些新加入的競爭者都具備透過 dock 擴充功能的機制。而除了打磨已久的 SteamOS 外,無一不是採用 Microsoft Windows 作為預設系統。

Nintendo Switch 給我的回憶是很美好的,這幾年間我花在 NS 的遊戲時數遠超過 PC、Steam 和其他遊戲主機。也讓我對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的 Windows 系的掌機有那麼點期待。但直到 ASUS 參戰,端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硬體組合 (AMD Ryzen Z1) 才讓我覺得這玩意兒有搞頭,也才想親自體驗的興致。

收到包裏後,這灰白色的包裝還真的一點電競感都沒有呢,甚至可以說是有點低調樸實。

打開包裝,有簡單的啟動說明。上蓋有個不怎麼明顯的突起物,直覺會認為只是個緩衝物,要不是看過 YouTuber 開箱,還沒猜到華碩在這藏了一個紙質的主機架。低成本的小創意,觀感有加分。

取出機身,白黑配色,依然是低調路線。外形審美見人見智,我是沒覺得好看或帥氣,就是個… 白色的 3C 產品…
一拿出來直覺就比 Switch 要大上不少,但重量與重心控制得很好,規格標示 608g,手持感算是輕鬆舒適。

背面有一個超明顯的 ROG 敗家之眼,但我不是 ROG 粉。那條反光條很容易拍出彩虹般的色彩,但它沒有燈條,純粹反光。背後有多 M1、M2 兩顆自定義按鈕,需要透過 Ally 內建的工具程式調整,我只有先設一顆截圖功能 (take screenshot)。

機身兩側邊緣的斜切對於握感有很明顯的提升。LS 和 RS 兩顆蘑菇頭具有 RGB 燈效,非常好看,我蠻喜歡的。

第一次開機… 不禁 wow 了一下。這塊 7″ Full HD IPS 螢幕成色非常鮮豔漂亮。開機的瞬間,喇叭也提供超乎預期的水準,清晰明亮的聲音從正面襲來,拿來聽音樂也夠水準了。

Ally 預載了 Steam 和 Xbox App,登入帳號便可以開始暢玩原有的遊戲庫。剛好我也是 Steam 和 Xbox Game Pass 的用戶,遊戲庫非常豐富,反倒是要煩惱內建的 512GB 儲存空間可以拿來裝多少遊戲。當然作為無所不能的 Windows 系統,EPIC Store、Yuzu Emulator 都可以自行安裝。

從上圖可以看到 Type C 充電頭是插在上面的。機身上部有 3.5mm 複合耳機孔、microSD 卡槽、ROG XG Mobile、Type C (USB 3.2 Gen2, Display Port 1.4)、音量鍵、指示燈號與電源鍵 (附指紋辨識)。不愧是電競大廠,規格上可以說是給好給滿,要吐槽的話就是 XG Mobile 介面的泛用性很差吧?!Type C 在上方似乎也註定了 Ally 沒辦法像 Switch 那樣有個優雅直覺的底座,怎樣都得拉一截線材出來連接。

Type C 孔就很實用了,接個 Hub 將螢幕、鍵盤、滑鼠延伸出去,直接變身一台 Windows 電腦。我很常用這個模式上網、追劇或是放音樂,Z1 性能很夠用,桌機模式體驗非常好,反而是拿來玩遊戲的時間比較少。Z1 的本質就是被砍掉一些功能換來節能的 7840U,日常使用很夠用,但跑一些專業應用可能跑不動。

如同其他 WIndows 系掌機,系統可玩的東西很多,但對一般玩家來說可能是很麻煩的東西。舉例來說,Ally 可以設定功耗能效,從 9w 靜音、15w 效能 到 25w 極速,若是插著電源可以開到最高 30w Turbo。這會影響 CPU 和 GPU 輸出,以及整機的耗電,搭配不同遊戲切換不同模式換來最好的效益。開 30w 下可以順跑 Forza Horizon 5,非常過癮。內建儲存是 PCIe 4.0 NVMe M.2 SSD (2230),若是嫌空間不夠用也能自行拆機更換成容量更大的 SSD,但重裝系統也不是輕鬆就能搞定的。機身內建藍牙,所以外接音箱、耳機、手把都不是問題。

雖然說安裝遊戲沒什麼限制,但實際上每款遊戲的體驗還是有相當差別。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字體大小… 雖然 Switch 已經是先行者了,但還是很多遊戲在開發時沒有考慮小螢幕上的呈現,常碰到遊戲中字體過小難以閱讀的窘境。加上我偏好挑選可以完全以手把操作的遊戲,試了一些遊戲後,我認為 Ally 非常適合玩獨立遊戲、動作遊戲、回合制、解謎類,不用花時間測各種功耗、不用擔心閱讀困難之類的。

OlliOlli World 是我最常在 Ally 上進行的遊戲,9w 就能順跑

做為 Windows 系掌機,我覺得真是成也 Windows,敗也 Windows。這作業系統的成熟度和相容性給可攜式遊戲主機帶來了新機會,但微軟搞了多年的觸控介面依然是難用到一個爆炸,放進 7″ 這個尺寸,操作體驗更是糟糕到體無完膚的程度。但微軟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新藍海,江湖傳言表示微軟已著手研究更適合掌機的介面。我私心覺得若是把 Xbox 系統授權出來也挺不錯。

ROG Ally 我認為硬體相當出色,配套的軟體也盡力彌平 Windows 的不足之處,同時華碩也很誠意地頻繁更新軟體和韌體,幾乎每次開機都會收到新的更新,廣納了各方玩家的意見,盡力打造出一款出色的掌機。但不算便宜的價位絕對提高了入手的門檻,我下訂後才想到這玩意兒比一台 PS5 還貴的說。

高系統可玩性也能吸引一大票專業玩家,但這畢竟比較小眾。如果只想輕鬆玩遊戲,還是等 2024 年的 Switch 後繼機種吧。


2023-11-03 實際把玩了三個月後,來更新一下心得:

首先是買這台主機後,我沒有後悔買下這台貴鬆鬆的掌機。Ally 讓我在一些閒暇的場合能玩上幾場遊戲,像是等小孩放學啦、公司午休時間啦。確實增加了我的遊戲時數,儘管三個月來累計的遊戲時數沒有很多,倒也通關了幾款遊戲,著實開心。

先說優點的部分,Ally 的螢幕、喇叭、內建的手把都很出色,體驗上非常舒服。原本認為可能不足的部分,像是電池續航力、重量、溫度,對我來說也不成問題。可能我每次玩遊戲的時間並不長,真的玩到低電量的次數不多,重量嘛… 手持模式玩到快沒電也沒覺得手酸不適。溫度略高,但排風口朝上,並不影響手感。

這三個月中,由 Asus 華碩提供的軟體、驅動、韌體更新了很多次,加上網友製作的工具,使用上沒碰到什麼大問題,遊戲就順順跑順順玩。主要是玩 Xbox Game Pass (XGP) 和 Steam 中的遊戲,配合各自的雲端存檔十分便利。回家打開 Xbox 或 PC 就能接續著進度奮戰不懈,對於推進關卡和維持手感非常有幫助。

至於不足的部分當然也是有,但我認為不是 Ally 的鍋。做為一台 Windows 裝置,很自然地對網路十分依賴,不論是 XGP 或是 Steam,在無網路的情況下很多功能基本半殘或是遊戲無法啟動。總是得先拿出手機分享網路才能繼續。

再者是 Windows 欠缺遊樂器快速回復的功能,像 Switch 可以遊戲中按下電源,再開馬上能接著玩,Xbox 和 PS5 也能這樣方便地休眠,下回再戰。每回在有限的空閒中要等 Ally 開機、連接網路熱點、開啟遊戲、載入存檔,消磨了不少耐心和寶貴的時間。

期許微軟 Windows 能更加考慮做為掌機所需的功能啊


Posted

in

,

by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